为了做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提名、评审工作,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提名、评审工作补充说明如下:
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评审范围暂限于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以下称科普作品)。
科普音像制品是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为载体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出版物。
二、科普作品是指以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普及出版物。
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作品项目的奖励范围包括:
1.科普原创作品:是指作品所表达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国内外还没有其他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进行创作;或者国内外虽有科普作品对其进行了创作,但采用了与已有科普作品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创作的科普作品。
2.科普编著作品:是指对其他科普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载体中的相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编著,形成独立体系的科普作品。
四、下列各项暂不列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作品项目的奖励范围:
1.科普论文;
2.科普报纸和期刊;
3.以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科普作品;
4.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用技术的培训教材;
5.科幻类作品;
6.科普翻译类作品。
五、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作品应当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准确、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
六、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作品在出版上应当符合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七、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条件,提名评审的科普作品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的基础上,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要创新,使科学技术经过科普创作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可读性强,从而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科普图书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品标准;科普电子出版物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同类产品中的优良品水平。
科普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2.社会效益显著: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三年以上,或者其内容还被其他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传媒等)所采用,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使科普作品介绍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促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用,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3.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了我国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作品项目的奖项仅授予个人。其候选人应当是对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贡献的主创人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作品项目的单项授奖人数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九、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作品应当知识产权清晰,符合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凡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科普作品,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提名参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
十、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作品项目,应填写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作的统一格式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如:
1.科普作品样本:提供出版的初版和最新版本。
2.发行量、再版次数证明:由出版社出具的作品发行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
3.评价或应用的佐证材料:指国内外重要出版物中引用、评价该科普作品的材料复印、打印件,及该作品的内容被其他传播方式使用的佐证材料。
4.被译为其它语种的作品样本:被译为其他语种的科普作品,应提供被译为其他语种作品的样本。
5.有助于科普作品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
十一、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普作品应当是2000年以后(含2000年)出版发行的作品。
十二、未作规定的其他事宜,按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有关规定执行。
(年度)
一、基本情况
序号: 编号:
提 名 者 | ||||
团队名称 | ||||
研究方向 | ||||
团队带头人 | ||||
主要支持单位 | ||||
团队成立时间 | ||||
学科分类名称 | 1 | 代码 | ||
2 | 代码 | |||
3 | 代码 | |||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 ||||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提名意见
(一)提名者情况
提 名 者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
电子邮箱 | 传 真 | ||
提名意见: | |||
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 |||
声明: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法人代表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二)团队简介
(限2页)
(三)团队主要科技成就及发展情况
(限6页)
(一) 团队建设情况
(二) 创新能力与水平
(三) 学术影响与社会贡献
(四) 持续发展与服务能力
三、团队情况附表
附表一:团队构成
(一)成员结构 | |||||||||||||||||
总人数 | 男 | 年龄结构 | 65周岁以上 | % | |||||||||||||
50-65周岁 | % | ||||||||||||||||
女 | 35-50周岁 | % | |||||||||||||||
35周岁以下 | % | ||||||||||||||||
专业技术职务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
% | % | % |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硕士研究生 | 本科 | ||||||||||||||
% | % | % | |||||||||||||||
(二)主要成员 | |||||||||||||||||
带 头 人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所在单位 | 研究领域 | 团队工作时间(年) | |||||||||
1 | |||||||||||||||||
2 | |||||||||||||||||
3 | |||||||||||||||||
其他主要成员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附表二:团队标志性成果
序号 | 成果名称 | 团队主要成员中的完成人/排名 | 研发起止日期 | 正式应用(公开发表)日期 | 依托计划名称和编号(不超过3项) | 证明材料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附表三: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 | 发表时间(xx年xx月xx日) | 通讯作者 | 第一作者 | 国内作者(排序) | 他引 总次数 | 检索 数据库 | 是否国内完成 | 证明材料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补充说明:
附表四:学术交流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主办单位 | 报告人 | 报告题目 | 证明材料 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附表五:所获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
序号 | 知识产权类别 | 授权项目名称 | 国(区)别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所对应标志性成果 | 证明材料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附表六:团队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序号 | 项目名称 | 研发 经费 (万元) | 项目来源 | 项目 编号 | 研发起止 时间 | 状态 (在研/已验收) | 负责人 | 本团队主要成员中参与人/排序 | 证明材料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附表七:团队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国际奖励情况
序号 | 获奖对象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奖励 等级 | 授奖 单位 | 团队主要成员中完成人/排名 | 证明材料编号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附表八:团队主要科技成就变化趋势
(一)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二)学术交流情况
(三)所获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
(四)团队承担项目及科研经费情况
(五)团队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六)其他
附表九:团队合作情况汇总表
类别 | 成果名称 | 本团队中合作者/排序 | 备注 |
标志性成果 | |||
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 |||
所获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 | |||
团队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
团队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 |||
附表十:团队主要成员情况
团队带头人情况表
姓 名 | 性 别 | 序 号 | ||||
出生年月 | 出 生 地 | 民 族 | ||||
身份证号 | 是否归国人员 | 归国时间 | ||||
技术职称 | 最高学历 | 最高学位 | ||||
毕业学校 | 毕业时间 | 所学专业 | ||||
电子邮箱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工作单位 | 行政职务 | |||||
二级单位 | 党 派 | |||||
参加本团队的起止时间 | 自 至 | |||||
主要学习经历 | ||||||
科研工作经历 | ||||||
主要学术兼职 | ||||||
代表性成果 |
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 |
获奖励情况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
| |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其他团队主要成员情况表
姓 名 | 性 别 | 序 号 | ||||
出生年月 | 出 生 地 | 民 族 | ||||
身份证号 | 是否归国人员 | 归国时间 | ||||
技术职称 | 最高学历 | 最高学位 | ||||
毕业学校 | 毕业时间 | 所学专业 | ||||
电子邮箱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工作单位 | 行政职务 | |||||
二级单位 | 党 派 | |||||
参加本团队的起止时间 | 自 至 | 团队内职务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
| ||||||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团队带头人情况表
(适用于外国人)
护照姓名 | 性别 | 国 籍 | 序 号 | ||||||
中 文 名 | 出生年月 | 出 生 地 | |||||||
护 照 号 | |||||||||
职称 | 最高学历 | 最高学位 | |||||||
毕业学校 | 毕业时间 | 所学专业 | |||||||
电子邮箱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
通讯地址 | |||||||||
工作单位 | 行政职务 | ||||||||
国内任职起止时间 | 至 | ||||||||
参加本团队的起止时间 | 自 至 | 团队内职务 | |||||||
主要学习经历:
| |||||||||
科研工作经历:
| |||||||||
主要学术兼职 | |||||||||
代表性成果
| |||||||||
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 |||||||||
曾获奖励情况:
| |||||||||
承担中国科研计划或入选人才引进计划等情况: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
| |||||||||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其他团队主要成员情况表
(适用于外国人)
护照姓名 | 性别 | 国 籍 | 序 号 | ||||||
中 文 名 | 出生年月 | 出 生 地 | |||||||
护 照 号 | |||||||||
职称 | 最高学历 | 最高学位 | |||||||
毕业学校 | 毕业时间 | 所学专业 | |||||||
电子邮箱 | 办公电话 | 移动电话 | |||||||
通讯地址 | |||||||||
工作单位 | 行政职务 | ||||||||
国内任职起止时间 | 至 | ||||||||
参加本团队的起止时间 | 自 至 | 团队内职务 | |||||||
承担中国科研计划或入选人才引进计划等情况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
| |||||||||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保证所提供的有关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附表十一:支持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 | 序 号 | ||||
所 在 地 | 是否主要支持单位 | ||||
单位性质 | 电子信箱 | 传 真 | |||
法定代表人 | 单位电话 | 移动电话 | |||
联 系 人 | 单位电话 | 移动电话 | |||
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对团队发展的贡献:(限600字) | |||||
声明:本单位确认主要成员情况表内容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产生争议,将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按规定接受处理。
法定代表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四、附件